为深入贯彻落实红色文化教育,让青年学子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传承红色血脉,厚植家国情怀,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红迹微光”实践团队成员在指导老师吴欢蓓、曹星、王智元的带领下,前往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瑶里瓷石矿遗址等地开展线下红色走读活动,并结合工艺美术专业特色创作红色主题系列版画。
踏访古矿,触摸红色瓷源
瑶里是著名的皖赣边区三年游击战的根据地之一。1930年,方志敏开展扩红运动,千余名瓷业工人报名参军,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一员。曹星老师带领实践队成员走进瑶里长岭瓷石矿遗址与小坞里溪谷瓷石开采加工遗址。沿着布满苔藓的矿道遗迹前行,曹星老师结合史料与现场遗存,为大家讲述了历史上瑶里瓷石资源如何支撑起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更提及革命时期当地瓷工投身革命事业的事迹。通过重走矿工路,实践队员深刻体会到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坚守与奉献的精神。
博物馆中,解码红色瓷韵
中国陶瓷博物馆是国内首家陶瓷专题博物馆,也是国家一级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博物馆陶瓷珍品展区,吴欢蓓老师细腻生动讲解一件件革命主题陶瓷,从革命时期的日常陶瓷器皿造型,到新中国成立后彰显时代风貌的红色主题陶瓷版画、雕塑,在不同历史阶段,陶瓷作为媒介承载了重要文化意义与红色内涵。队员们通过此次实践活动,进一步理解了红色陶瓷作品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与红色基因。
瓷板挥毫,定格红色记忆
通过线下实践的学习,团队队员们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进行创作。通过查找抗日战争优秀事迹与重要战役,队员们以革命军需物品草鞋、军壶、油灯等为灵感源泉,将红色元素与陶瓷绘画技艺相融合进行瓷板画创作。从勾勒线条到调配釉料,从刻画细节到整体晕染,经过队员们精心创作和老师的认真指导,瓷板画作品最终成型。草鞋的麻绳纹理清晰可辨,军壶的斑驳质感跃然瓷上,油灯的光晕温暖动人,每一件作品都成为红色记忆的生动载体,也凝聚着队员们对革命先辈的敬意。
作品展示(部分)
此次红色走读活动,全体队员们在行走中感悟、在观察中学习、在创作中传承,不仅深化了个人对陶瓷文化与红色历史的认知,更坚定了传承工匠精神、赓续红色血脉的信念。未来,“红迹微光”红色走读实践队将继续以陶瓷为媒介,让红色记忆在瓷韵中代代相传。
(编辑|尹姝珍 一审一校|王锦瑶 二审二校|胡文毅 三审三校|陈后辉)
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请使用360浏览器8及以上(极速模式)、IE11及以上、Chrome5、Safari6、Firefox 3.6及以上、 Opera 10.5及以上浏览器观看。请升级您的浏览器到更高的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