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一品|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观物说艺术理论社团开展“艺术畅谈系列”沙龙活动(二)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  2024-06-07 14:12:55

为进一步拓展艺术交流活动,激发学生对作品的认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近日,观物说艺术理论社团开展“艺术畅谈系列”沙龙活动第二讲《毕设有话说》在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四楼阅览室顺利开展。此次对“毕业作品解读”探讨活动特邀王誉钦老师主持,蔡锐老师、江洲老师主讲,以及来自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各专业和社团的同学们共同参与。

沙龙正式开始前,王誉钦老师谈到:毕业作品是让我们感受到学生在校四年学习成果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这不仅与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淀、薄发相关,更与创作者的个性及内心情感相关。当这些作品呈现在我们眼前时,同学们又是作何感想,如何解读的呢?感性的共鸣与理性的视角又会有什么样的交织呢?面对同一主题时,大家又会觉得应该如何创造和表现呢?这便是我们这次“艺术畅谈系列”沙龙活动目的,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去构想、分析这些问题。

江洲老师从几幅毕业设计作品与中国传统经典作品形式、技法与构图布局的对比,引出他对作品的理解——真与拙,即无论是泼墨还是飞白,都是求真去伪,鉴真存善的目的。同学们通过江洲老师对“拙”的分析,即“大巧若拙”这一美学观的解释,发出提问:如果说艺术创作的目的是求本真,那技法便是帮助求真的手段,精湛的技法不应该是对画面本真的补充吗?那为什么要追求拙呢?江洲老师通过对清代画家的一些作品进行举例回答,指出原本初学者都可以做到的精巧技法,在这些作品中却没有表露出来,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作者不在意技法,认为技法只是自我形式锻炼的手段,而画面更应该是排除精巧后的,内心本真的感受,这种感受,便是“拙”的表现之一。

活动现场

经过同学们激烈的讨论后,蔡锐老师也随之阐述自己的看法:江洲老师研究的主要方向为中国书画,所以更多会从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出发,而我略偏西方现代艺术,则从当代西方视角探讨一些问题。那么对于拙和巧怎么去表达、判断和理解呢?我认为,艺术是一个矛盾的东西,也是一种矛盾的表现,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去思考艺术最终要传达的是什么样的内核。如果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我们在对情感物化之时,确实被技法限制,使得情感不能够完全地从观念上转移到现实中;那如果表达是从形式层面上出发,那我们是不是又需要被技法所限制?毕竟这是我们进行情感表达的,被规则化的一种方式,正如大家在学习绘画时对技法的追求一样。

蔡锐老师随之以陶瓷毕设作品纸飞机的图片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了联想解读:谈到限制,从这件作品出发,大家觉得限制我们的是什么?最为突兀也最为明显的“限制”便是这铁质钢架,可是它却离不开这限制它的钢架,毕竟这才是支撑它最为核心的东西;包括其他几件作品也是与“碎片化”挂钩,这些作品都拥有呈现当代生活、信息化碎片化束缚的痕迹,即我们被“束缚”,却也享受着“束缚”,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绝对的自由,无规矩不成方圆。

活动现场

之后同学们开始对今年自己最喜欢的毕业设计作品进行分享解读。随着同学们解读的不断深入,三位老师也分享了他们对当代高雅的看法——艺术从来没有被明确过,每一代的潮流都是具有明显时代性的。王誉钦老师风趣的提出:像我们这一代老了后可能就不会去广场跳舞,当然,这并不是说广场舞不好,但这就是生活艺术迭代的一种体现。关于艺术要多方面、多层次审视,虽然每个人的表达方式与感知视角不一样,但在共性层次、社会观与道德观的准绳上,我们又是一样的,这便是艺术个性与艺术大同。

活动现场

本次沙龙活动,通过三位老师对毕业设计作品解读,引起了同学们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蔡锐老师表示希望大家能在艺术作品、生活与社会现象中更加深入地多层面、多视角解读,并由此激发自我的艺术观与理念。最后欢迎更多对艺术理论感兴趣的同学,加入到我们艺术沙龙活动当中来,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眼中或者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艺术。

(编辑|方妍 一审一校|方妍 二审二校|胡文毅 三审三校|陈后辉)

最新新闻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