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 |匠心深耕非遗梦,青春担当共传承——“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三下乡”活动纪实(一)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  2024-07-09 19:05:19

本网讯:|张青遥 |尹姝珍 王姝珂以传统之韵,护文化之根。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青年学子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在指导老师王锦瑶的带领下赴景德镇市浮梁县各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于7月4日前往本次非遗传承第一站鹅湖镇,探寻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浮梁功夫红茶和天宝龙窑。

铭品功夫红茶,品鉴半日浮生

 

当日上午,“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抵达三田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有幸与浮梁功夫红茶非遗传承人——朱进前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朱老师先是满怀热情地向队员们介绍了浮梁“茶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独特的制茶工艺,再耐心回答了浮梁功夫红茶的发展现状、传承创新与现代化的碰撞,队员们深受启发,收获良多。

一叶见方寸,一茶现万千。浮梁功夫红茶的非遗技艺在于泡茶的工艺,茶艺老师向实践团展示了独特的泡茶技巧。她通过对选茶、用水、选器、技艺等环节的精心准备和把握将浮梁红茶的品质和韵味完美展现,让人在品尝红茶的同时,感受到茶文化的韵味和魅力。

青山不识人,托香藏一叶。 在非遗传承人与基层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实践团队走入茶园了解茶文化。茶园位于青山绿水间,茶树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在参观茶园与茶叶加工厂时,党员干部详细讲解了茶园的历史、采茶制茶的流程,并亲自示范关于采茶的技巧。

这次非遗访谈与茶园参观让实践团切身体会到蕴含在茶叶之中的文化与独特韵味,队员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当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

访谈记录

实践团:您好,我们是来自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的“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您可以介绍一下自己并说说您是通过什么样的契机接触到功夫红茶的呢?

非遗传承人朱进前:大家好,我是功夫红茶传承人朱进前,我接触红茶的契机是因为我的父辈就是从事茶叶事业,我从小就跟从父母到茶园去采茶、做茶,那时候没有机器,全是手工制作,村民们把红茶放到缸里拿去外面晒,晒完后再将缸子闷起来闷红发酵,然后再次晒干。鹅湖镇制茶历史悠久,采茶、制茶、喝茶的氛围浓重,所以我从小就爱好茶,爱好茶艺,我的心里就埋下一颗“茶”的种子,也就开始了我的茶艺之路。

实践团:我们也知道复兴非遗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那我们想知道您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呢?

非遗传承人朱进前:因为对茶的热爱,还有在困难时期叶离不开政府各项政策的扶持。

实践团:关于传统茶艺,您认为具人文情怀的人工制作与质量较好的机器制作两种衡量相比,您认为哪种更有优势呢?

非遗传承人朱进前:我认为这两者各有优势,特别是人工制作的优势在红茶制作中是很明显的,因为红茶是不可能被机器完全代替的,它的制作过程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同时机器需要人工去管理的,所以是没有任何机器可以完全代替人工的。但是机器也有机器的优势,机器的速度更快而且更加卫生,而且按照时代发展的趋势,未来的机器也必将越来越先进,会不断有设备进入到红茶的制作过程当中,红茶制作成产品后需要流通,全然靠人工也是不可能的。但我们仍要传承人工技艺,我们要留住中华文化的每一项瑰宝,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所以我认为人工与机器是相辅相成的,要相互促进。

实践团:那您认为功夫红茶技艺传承中的难点是什么呢?又是如何去克服的呢?

非遗传承人朱进前:在制作过程中困难有很多,我认为在现代机器发展迅速的时代,红茶技艺最艰难的最巨大的困难是创新和人才流失问题,首先在创新上,因为红茶每个地方都有,那如何让别人对我们的红茶有记忆点,这是我们的一个痛点。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也在运用“瓷—茶”、“茶—旅”等模式来解决。而且还有一个更为困难的点是红茶制作的师傅流失的也很快,因为红茶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苦,年龄比较大的手艺人身体吃不消,而年轻人又留不住,没有人才产业是很难去发展的,人才与创新之间的关系非常大,没有人才是很难去创新的,所以我们现在重点也在于人才引入。

实践团:那您对未来的规划和展望是什么呢?

非遗传承人朱进前:我们要去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二、三产业,将茶旅、茶瓷、茶具结合,进行捆绑销售;发展研学,开展采茶体验,制茶体验等一条龙服务;完善产业链,把人才引进来,把茶叶推出去。

实践团:非常感谢您的分享!今后,我们会运用自己的力量把您的故事和浮梁功夫红茶的相关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寻踪古龙窑,探索火焰中的传奇

当日下午,实践团带着对传统陶瓷文化的无限憧憬,一同走进鹅湖镇柳溪村,探寻天宝龙窑的奥秘。天宝龙窑窑长64米、宽6米、高约2.5米,是国内罕见的体量大、保存完好的传统龙窑之一,因制陶工艺传承了中国制陶传统技艺,而成为了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研究陶艺文化的活标本。

实践团

进入到展馆,里面陈列着的讲解牌向队员们详细描述了陶瓷的制作过程,从选料、制坯、晾晒、修坯,到釉烧,每一个环节都有讲究,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匠人的辛勤与智慧。此次参观天宝龙窑,不仅加深了队员们对陶瓷文化的认识,更在心中种下了传承和创新的种子。队员们将继续结合专业特色,以实际行动书写陶瓷艺术的辉煌篇章,让“遗”韵传情,代代相传。

“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本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深入挖掘浮梁功夫红茶与天宝龙窑的魅力,为传统非遗文化的传播、延续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也期待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行列,共同守护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更为耀眼的光芒!

(编辑|方妍 一审一校|方妍 二审二校|胡文毅 三审三校|陈后辉)

最新新闻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