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千年红 | 古色古香非遗韵,千姿百态展新颜——“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三下乡”活动纪实(三)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  2024-07-10 19:28:40

本网讯:|张青遥 蓝妍 |尹姝珍文脉赓续,生生不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青年学子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的认识,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于7月6日前往本次非遗传承第二站浮梁县兴田乡,探寻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浮梁珍珠灯。

承灯艺流光,传璀璨匠心

为深入了解浮梁珍珠灯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满怀热忱抵达兴田乡潭口村,拜访非遗传承人汪庆和老先生,并在参观汪氏祠堂、访谈汪老先生以及亲手体验制作珍珠灯的过程中,深度感受浮梁珍珠灯的魅力。

跟随汪老先生的步伐,实践团踏入了古色古香的汪氏宗祠,在这里,大家聆听汪老先生对浮梁珍珠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背景的详细介绍。

汪老先生提到,浮梁珍珠灯历史悠久,始于唐玄宗年间,一千多年来,潭口村一直坚持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举办这一灯彩活动。当时的浮梁珍珠灯被称为“五谷丰登灯”,直至北宋真宗时期,潭口村有位汪本老先生在京城给太子当老师,在汪老师的辛勤培育下,太子日益成材,汪老师与太子的感情也日渐加深。不久,汪老师患病去世,太子哀恸。真宗皇帝为了悼念汪老师,特封潭口村的“五谷丰登灯”为“珍珠灯”,并赐给半副銮架相伴,即:大刀、铜锤、斧钺。从此,这独一无二的“珍珠灯”,代代相传,直至今日。

话历史遗韵,听岁月史书

随后队员们有幸与汪庆和老先生进行深入的交流访谈,共同探讨了多个话题,从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与创新到社会责任,每一段对话都是一次思想的火花碰撞,激发出深刻的思考与领悟,让队员们感受到了老先生的智慧与魅力。

访谈记录

实践团:您好,非常荣幸能够采访到您!我们是来自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非常荣幸能来到兴田乡潭口村,亲眼见证并学习关于珍珠灯的制作。您作为珍珠灯的非遗传承人,能否分享一下您学习这门艺术的初始经历?

非遗传承人汪庆和:珍珠灯的种类繁多,我最开始学习的是乐器,锣、鼓、钹等,后来才学习了灯的制作。灯的类型有铜锤、大刀、钺斧、板凳灯和珍珠灯的头灯等。在整个灯的制作过程中,还要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一起制作,因为珍珠灯的制作过程需要很多人,每个人在制作过程中都有专门的任务。

实践团:听说珍珠灯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您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吗?

非遗传承人汪庆和:珍珠灯是由头灯、兵器灯、板凳灯、香灯四种灯组成。头灯是由毛竹砍侧篾先扎成灯架成形,再糊上彩色底纸,剪好纸花和“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字样式贴在灯的中间方格里,装好插蜡烛的架,安装好手提棒就完成。香灯是头年腊月采伐好一根上等毛竹制作的,选好十二个桠节,如果来年有闰月,就需十三个节,多余的节锯掉不要,桠底留一人多高是留给驼灯用的,在迎灯的当天白天,在留下竹枝上扎上手香三百六十五枝以上,寓意为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平安,再用侧篾扎一个升斗灯插在香灯顶,寓意今年五谷丰登,远远望去,灯如颗颗珍珠在闪烁。兵器灯是仪仗灯三种兵器组成的。它是用毛竹段子破篾,扎成三种兵器成形,糊上白纸,贴好灯花,装好蜡烛台,每样兵器必须制作一对。兵器灯是由村中六名青年人高举着,显示皇家威严。板凳灯是选用上好的小山竹由篾匠师傅破细篾,编织胡椒眼构成小灯笼。选用一块上等板材,中间凿一个圆眼装上一个驮灯棒,然后把小灯笼安装在板的两头,插上蜡烛即成。板凳灯由三十六条板凳,七十二盏灯组成,它寓意着皇家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妃。

实践团:在您的传承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非遗传承人汪庆和:随着时代的发展,珍珠灯在传承上面有着比较大的困难是年轻人不愿意学习,因为珍珠灯是非营利性的非遗,发展和传承都需要靠政府拨款,所以制作珍珠灯没有经济收入,这也就导致没有年轻人愿意留下来学习和传承这项非遗,从而在珍珠灯的全程制作中制作人数不足,也很难传承下去。

实践团:那么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很多传统手工艺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您认为珍珠灯应该如何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呢?

非遗传承人汪庆和: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珍珠灯如果想要传承下去,必须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与政府、学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合作,发展研学路线,才能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学习到珍珠灯的制作技艺,让非遗制作走出去。

实践团: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最后,您有什么想对年轻一代说的吗?

非遗传承人汪庆和:我作为传承人我希望不管是村里的年轻人或是学生都能够来学习珍珠灯的制作技艺,将珍珠灯传承下去。
秉匠心独韵,剪纸上生花

在汪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珍珠灯制作中的精妙剪纸技艺,绘制、翻折、裁剪,每种纹样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寄予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这份由汪老先生倾囊相授的技艺,激发了实践团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敬,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能够吸引到更多青年学子加入到对珍珠灯的保护与传承中,让这份珍贵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尾声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在本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艺梦瓷行,‘遗’韵传情”社会实践服务团与浮梁珍珠灯进行深入接触,感受其独特魅力,身体力行加强非遗活态保护与传承,要让非遗走出去、被看见,深挖非遗价值,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我们期待更多青年学子积极投身于非遗保护与传承,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不竭动力。

(编辑|方妍 一审一校|方妍 二审二校|胡文毅 三审三校|陈后辉)

最新新闻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