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萤火探兴”实践团:萤火聚光映初心 红色足迹践使命
作者:     来源:    阅读次数:    发布时间:  2025-07-23 21:01:53

怀揣着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萤火探兴”实践团的队员们,在这个暑期踏上了上饶这片热土,开启了意义非凡的三下乡实践之旅。他们以青春之名,循着红色足迹,深入基层一线,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使命,让萤火般的微光在这片热土上汇聚成奋进的力量。

基层党建筑根基,乡村振兴探路径

莲鼓村的清晨带着泥土的芬芳,实践团与村党支部的座谈交流拉开了活动序幕。“基层党建是乡村发展的‘定海神针’”,村党支部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从“主题党日”凝聚的向心力到“党员志愿服务”激发的行动力,队员们在记录与追问中,逐渐理解“党建+治理”如何让乡村焕发活力。

老党员柯尚水家的小院里,四代党员的红色家谱徐徐展开:父亲抗美援朝身负重伤但拒绝特殊待遇,自己在生产劳动与矛盾调解中始终冲锋在前。“党员就要有担当,为群众办实事”的朴实话语,让队员们看见初心在岁月中的模样。

走访调研时,村民们打开话匣子,从生活变迁的欣喜到产业发展的困惑,一张张问卷承载着乡村的真实期盼,也为实践团后续服务基层锚定了方向。

红色教育淬党性,革命精神代相传

广丰区烈士陵园松柏挺立,队员们手捧鲜花,在纪念碑前深深鞠躬。清扫落叶、擦拭基座,每一个动作都饱含敬意。烈士纪念馆内,泛黄的照片与锈迹斑斑的遗物,诉说着战火中的英勇与和平年代的坚守。从冲锋陷阵的无畏到建设祖国的赤诚,历史细节在低声交流中化为直抵心灵的震撼。

 

方志敏纪念馆里,雕像前的凝视、展柜前的驻足、留言簿上的郑重落笔,都是与革命先辈的精神对话。《可爱的中国》中流淌的家国情怀,面对利诱时的坚贞不屈,让“爱国、创造、清贫、奉献”的方志敏精神,成为队员们党性淬炼的生动教材。

走访非遗木雕工坊,探寻技艺传承之路

带着对广丰木雕文化的好奇与探究,实践团深入上饶广丰木雕产业核心区,走访了大师工作室,聚焦江西省非遗广丰木雕的传承发展,系统探寻木雕产业的发展脉络与企业运营实况。

 

实践团来到江西省非遗传承人黄坚的工作室,浓郁木香伴着琳琅满目的木雕作品映入眼帘,花鸟鱼虫、人物造型皆显精湛技艺。黄坚拿起作品讲解:“选材要依木材特性,构思需结合纹理,考验创作者的想象力与感知力。”他演示打胚、修光等步骤,运刀精准令队员们惊叹。在黄坚指导下,队员们体验木雕。起初动作生疏,经点拨后渐入门道。看似简单的一刀,要做到精准、流畅,需要长期的练习和专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木雕艺人的匠心精神。

虽然传统木雕面临市场变化、传承人短缺等挑战,但黄坚坚持创新,将传统与现代设计结合,拓宽应用领域。同时他也期望青年学子借助自身专业知识,为传统技艺注入新活力,为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从乡村院落的民情记录到烈士陵园的红色教育,从木雕工坊的匠心体验到技艺融合的创新构想,“萤火探兴”实践团的足迹里,印刻着青年党员的成长轨迹,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更是一场青春的实践考。队员们表示,此次实践让“初心”不再是书本上的概念,“担当”化作了可触摸的行动。未来,他们将带着上饶广丰的泥土气息与革命圣地的精神滋养,把实践所得融入专业学习,用设计画笔描绘乡村振兴蓝图,以青春之力赓续红色血脉,让萤火微光真正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璀璨星河。

(编辑|施欣怡 一审一校|尹姝珍 二审二校|胡文毅  三审三校|陈后辉)


最新新闻

版权所有: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 制作发布 景德镇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域名:jdzu.jx.cn 赣ICP备05000937号-1 域名:jdzu.edu.cn 赣ICP备05000937号-2